国际服装品牌大肆进驻 我国本土品牌压力大
近日,羽绒服波司登日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波司登的门店数从8216家净减少为3436家,这也意味着每天波司登要关掉19家门店,幅度之大令业内震惊。截至9月30日的中期财报显示,虽然公司收入同比上升1.4%至28.49亿元,但其净利润却大幅下滑22.5%至2.53亿元。其中羽绒服业务收入14.18亿元,较2013年同期下滑了19.2%。
而就在上月,佐丹奴也在刚刚发布的三季报称,公司净关闭74间零售店,其中中国内地占63间。2014年第三季度,公司销售额由去年同期的13.33亿港元,减少至12.83亿港元。毛利也同时出现下降,第三季度毛利为7.43亿港元,同比下降7%。
记者观察获悉,继运动品牌启动了大规模的关店潮后,男装企业也重蹈其覆辙。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七匹狼关店347家、九牧王关店73家、卡奴迪路关店53家、希努尔关店46家。服装业关店潮的愈演愈烈,也从侧面反映出本土品牌发展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
产能过剩库存多同质化严重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以及近几年消费需求的持续不振,服装业之前简单粗放的外延扩张模式遭到严重挑战。扩张所带来的弊端似乎在一夜之间爆发,伴随着库存危机从2012年延续至2014年,众多知名品牌面临着严峻的库存难题。
另外,中国本土品牌无论从面料来源还是设计,都无法构建自身独有的特色,致使同质化这一现象如影随形,无法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企业对于创意的限制和对商业目标的盲目追求,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匮乏,缺乏对行业人才的培养,最后形成同质化现象。
国际服装品牌大肆进驻本土品牌压力大
在过去1年半,众多曾经在本土市场风光无限的知名品牌出现大面积下滑,导致了众多本土品牌的失败、倒闭甚至是老板跑路。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众多国际品牌大肆进驻,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其中以ZARA、H&M等快销时尚品牌为主。究其原因,主要与快销品牌追求时尚、款式多样化且更新速度快有直接关系。
本土品牌则截然相反,不仅产品上新速度慢,而且市场定位模糊,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地追求利润,而忽视品牌定位。企业获利后,对于品牌形象、营销、推广的回馈投入力度严重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本土服装品牌的转型已是一种趋势和必然,而未来发展的“路在何方”?也逐渐成为本土品牌一个全新的思考。
做好线上营销抢占市场份额
记者时尚观察了解到,尽管服装行业整体市场并不景气,但2014年“双十一”期间,参与电商促销的服装企业却再次创造了奇迹。据统计,天猫有2.7万家商家参与其中,淘宝天猫交易额达5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京东销售额达82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参与活动的其他电商企业获得的业绩也普遍远超去年。这充分凸显出电子商务对挖掘消费潜力的巨大作用。目前网购已经成为主要的消费形式,服装品牌必须认识到这一转变,当前的服装销售总额并没有缩减,总体还是呈增多趋势,只是“蛋糕”的分配方式发生了转变,所以,做好线上营销是关键。
那么,怎样做好线上营销呢?简单来说,做好线上营销主要靠搭建好的电商基本框架,来推广品牌,聚集人脉,与顾客形成互动,获得良好的口碑。并有意识的将线上的客流往线下导流,最终达到线上线下的销售平衡,实现全渠道营销,完成现代商业的战略转型。
找准品牌定位寻求个性化突破
服装品牌做好自身定位,不仅为了企业宣传,也是便于企业从目标客户群的体验出发,推出具有思想的产品系列。有关品牌对于销售数据的运用,应该从品牌战略、发展角度、市场竞争环境与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并捕捉品牌自身个性以及趋势,最终形成战略性商品企划案。
此外,还可以加强创新思维,寻找、发现全新的营销手段。在“关店潮”的影响下,很多本土服装品牌意识到,规模化的成衣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于是相继推出了服装高级定制业务以迎合消费市场。但由于是起步阶段,与国际品牌尚存一定差距,但亦不失为一个发展、创新的良好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