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议家之言 > 正文

棉纱市场:“白老虎”伺机而动 “血腥味”渐浓

[ 来源:吴法新 | 作者:吴法新 | 时间:2015-04-14T08:34:18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 订阅行情短信 ]
    2015年3月18号,我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纱线展会,当天晚上又出席在上海举办的“进口棉纱商会”的聚会。看着熙熙嚷嚷的同行推杯换盏,我非但没有感到高兴,相反我却闻到了阵阵的“血腥味”。
    进口棉纱的总盘子,目前的总体规模大约在400亿人民币左右,以前做进口纱的企业数目不大,大约在50家左右,由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井喷行情的赚钱效应,吸引了众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在短短的几年中发展到将近400多家企业。试想,一个400亿人民币左右的小盘子,却吸引了将近400家企业竞相“抢食”。“蛋糕”增大的速度远远低于分蛋糕的人增加的速度。用最简单的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自相残杀。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了,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商品市场,行情在悲观中产生,又在欢乐中结束。进口纱也不出这个魔鬼定律,一旦行情进入“多杀多”的散户行情,那么离开“血流成河”的日子也快了。
    上海的聚会现场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证实了我的担忧:2012年以来,一些主要的进口贸易商都没有在进口纱市场赚到钱,现在的同行见面聚会都在探讨行情何时会见底反弹,而我的看法是更是直接,我在台上发言时的观点就是:等到类似这样的聚会人数少于50人了,行情才会稍有起色。要不要坚持做进口纱业务呢?我的回答就是问你自己是否会让你的孩子就绪从事这个行业,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坚持下去,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趁早改行。有的老板已经开始在其他品种(例如化妆品,食品)里寻找新的利润来源,以期早点走出进口纱业务“一拼价格低,二拼酒量大,三拼脸皮厚”的“三拼”囧境。
    最近市场传言,国内的棉纱期货不久将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此举对产业链上的纺织企业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企业经营者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资金杠杆作用,令到企业可以提前安排生产以及规避风险,尤其是厂库交割的方式能够让大型的棉纱生产企业的经营更加灵活。同时,对大型的进口棉纱贸易企业来说,棉纱期货的推出也是一个利好消息,由于进口纱价格比国产纱价格低很多,可以预计很多进口纱贸易商将会设法将手中的订单提前在期货市场实现销售目标。进口32支普梳环锭纺纱的数量将会因此将会大大增加,如果未来供应大于需求,那么很快进口纱将变成微利行业甚至无利可图。而那些善于跟风的中小散户,跟在大公司后面“搵食”的进口纱贸易公司将更加艰难。这个是不是想想有点可怕啊?
    投机的资金是风险偏好型的,没有价格的波动就没有兴趣。但是对企业来说,实体企业是风险厌恶型的,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实体企业稳健经营的保障,因此棉纱期货的推出虽然可以“引狼入室”导致大量进口纱进入交割阶段,但是却能快速平抑虚高的国内纱价格。
    再来谈谈32支纱的状况,由于前几年的棉花价格导致,国内产品逝去竞争力,市场基本被印度工厂占领,他们的原料价格低与中国,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都差不多,因此原料价格和品质就成为未来竞争的决定性的因素,我们的国产棉,陈棉质量是个什么状况大家心里是知道的。将来会见到由此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 32支纱有两个价格系统并存,郑商所的期货价格体系和进口纱远期现货的报价体系。想想也是醉了。
    进口纱市场的盘子会越来越大,这个是大的趋势,但是盘子大并不意味着利润也大。供应链上有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根据“软三元理论”,市场上卖4元钱商品,生产成本一元,流通成本,信息成本,金融成本,等等占了三元。明智的商人与其在产品本身的一元钱成本上拼一个你死我活,还不如在另外的“三元”寻找企业成长的新蓝海。我做过统计,近年来,做进口纱相关业务的企业,简单买入卖出的模式,基本没有赚到钱,甚还会亏钱,但是从事金融服务,仓储物流,进口代理的企业,利润基本有保障。
    进口纱被称为“白老虎”,未来几年没有练好真功夫,小心被这只“白老虎”咬伤。我已经闻到市场的血腥味了,你还打算在这个进口纱的圈子里混多久?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张强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