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加大棒 政府部门两手狠抓环境
政府部门狠抓环境已是大势所趋,不容逆转。
立法进程
2008年6月 |
《水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 |
2015年1月 |
《新环境保护法》实施 |
2015年4月 |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正式出台 |
2015年5月 |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 |
2015年6月 |
《环保税法》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 |
2016年6月 |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 |
上面是政府部门近年来关于环保方面立法进程的汇总。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政府部门对于环保问题处于一个极度重视的状态。除了积极立法,政府部门的重视还体现在具体的行政手段上。
高压治理
从2016年开年以来,全国各地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都处于一个高压状态。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印染环节造成的污染大概占纺织产业造成污染的80%,因此年内全国各地的印染产业都陆续进入了被高压监管的状态,其中绍兴柯桥地区的印染集群尤为典型,下面简述一下绍兴柯桥地区政府在这一年来在印染行业的动作。
柯桥地区在今年一月发布《关于开展印染产业整治提升“亮剑”行动的工作方案》,在年初对四分之一印染企业关停。在三月份又发布了相关行业改造标准,将近九成的印染企业面临改造。地方政府预计在2年内将200亿米的印染产能缩减到120亿米,同时每米布的附加值提高百分之10。
由于杭州要在今年7月开G20峰会,当地的高污染企业本身就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停产整治,再因为政策大方向的原因,该地区地方政府就采取了一种的倒逼手段。一方面高压监管,一方面为企业去产能、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帮助,最后使当地印染行业产生了一种技术、资金、产能高度集聚的情况,一劳永逸地解决印染产业的污染问题。
在今年4月以后,吴江、常熟、石狮、佛山等纺织产业高度集聚化的地区也有类似行动。
环保问题其实是成本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一些环保检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
许多环境抽查不合格的企业本身都有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装置,但是在被抽查时那套装置并没有在工作。
这个原因也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违法盈利超过违法成本。
假定有一家印染企业,为了通过每年的常规环境评价,它本身需要有一套能够处理污水的装置。从成本上来看,染1个单位的布产生1吨污水,开启装置处理这吨污水的钱是10块钱,它染每一个单位的布的成本就会少赚10块钱,如果保持利润不变,报价就要升高,在竞争上就会吃亏。如果维持报价,利润就要减少。
另一方面是违法成本太低,再假定这家印染厂开了15年,在15年的时间里,每年的环保评价都是例行公事,抽查也是走形式,被查到也是简单罚款了事,而偷排所带来的利益也远远大于所交的罚款。那么这家染厂自然会在平时让污水处理装置闲置,只在应付检查的时候开启,对付抽查也只是交一笔罚款。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以税治污”是未来趋势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喊出“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环保税开征已经是箭在弦上。
为了解决环保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成本和观念的问题。从纺织行业来看,如今环境保护的支出基本都压在了原料生产处理和印染后整理这些环节,尤其是印染的环节。环保税的思路就是把单一环节的成本分摊到全产业链中,让印染企业就算不违规也能有合适的利润。
其次,是改变观念,这就需要上文讲到的高压治理。同时,完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企业的违法成本提高,让守法经营的企业通过环保税获得合理的利润,达到“以税治污”的目的。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未来几年内,完善立法与高压治理将会是政府部门的新常态。
以印染行业为例,随着环保税的征收,对污水处理的成本将会有很大部分转移到产业链的其它环节,导致成本的下降。虽然面临高压监管,但是企业只要不触碰红线,基本利润还是可以保证的。同时,随着“营改增”等相关扶植政策的出台,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改进技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