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利益没保住、纺企利润没赚到!火爆的市场下,整个产业链却依旧在赔钱!
还有一月有余就年关了,2016年对于棉花可相当的不平凡。从9000余元的报价一路突破到16000,差点涨了一倍。因棉花种植本就不易,种植面积也在逐年递减,为了保障这个战略物资,国家一直在进行着补贴与市场调控的制度。对于前两年没有赚多少钱的棉农来说,今年这火爆的市场,棉农到底能赚上多少钱?而在这波行情之下的轧花厂、纺纱厂又在进行着怎样的艰难呢?
前几天一个央视的采访视频中说道:其实现在不好做的不仅仅是某个环节,整个链条都不是很好做。因为我们的技术问题依旧在进行改善优化,“小米加步枪”对上“飞机加大炮”,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是必然要经历的,只不过今年的这个“痛点”更为明显一些。
18日,阿克苏一位内地包厂企业负责人表示,11月初开始,籽棉收购价在7.3-7.4元/公斤,皮棉成本高达16000-16100元/吨,现今出售仍是成本倒挂,如下棉价就此继续回落,那企业的损失难以估量。
目前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高配C40S棉纱销售报价24500-24800元/吨,纱厂并未“倒挂”,从纺纱成本和市场趋势看,16000元/吨棉价成为“分水岭”。
近期,内地纺企棉纱报价已随原料成本从14500-15000元/吨上涨至15800-16500元/吨而上调棉纱报价300-500元/吨,一些大厂精梳纱、紧密纺纱报涨600-800元/吨,原料涨价风险加快向下游转嫁。
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等地纺织厂、棉花公司陆续派采购人员到北疆各站台看货、询价,有的采购商还到棉花加工企业考察、商谈合作,但制约成交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对棉价的心理预期差300-400元/吨。
由于今年“双29、双30”机采棉的成本已到15500-15800元/吨(若考虑2-3个月财务费用,低于15800元/吨成本的并不多),因此棉花企业高品质皮棉的报价都在15800元/吨以上,而纺企能接受、消化的上限15500元/吨以内。
二是买卖双方谁都不肯负责棉花运输出疆。
一方面12月份铁路车皮流向已申请一空,公路运输车辆很难找,装运时间不能确定。另一方面运输费用波动大,棉纺厂和轧花厂都不想占压资金(500元/吨出疆补贴至少一年后才能兑付)。另据悉,近两日疆内棉籽价格继续上涨,18日沙湾、乌苏等地棉籽出厂价2.62-2.63元/公斤。
棉花作为纺织的源头,技术问题已经从市场层面得到了激烈的反应。成本高于国外、机采棉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等因素成了上:限制了棉农的受益、下:制约了纺企的利润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往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今年加上国际经济形势下滑,全球消费力下降,这些突出的问题尤为严重。
从各方面了解,当前纺纱织布企业仍面临下游需求不足的困境,开台不足,产销清淡,去库存压力较大,经营形势进一步严峻。尤其当前棉花价格高位,对控制生产成本形成巨大挑战,后道产品价格调涨又受各方面限制,总体上目前棉花采购并不活跃,观望询价为主,纺织企业接单也是慎之又慎。从期货市场上看,郑棉近期1701合约价格波动加剧,纽约期棉近两天表现乐观,个别企业反映,随着下一轮纺纱原料补库增加,棉花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较小,也有的认为下游需求未启动,原料价格上涨缺乏有力支撑。因此,在接近年底的节点上,纺织企业经营需更加谨慎,在努力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注重市场的开拓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总体来看,“妖棉”的行情来的太快、太突然,“没反应过来”是大部分纺织人的心声,如视频中的纺织厂在12000能囤上一批货,相信日子能够好过很多,但手里有“余粮”的纺企毕竟是少数,如果按照目前的价格去核算一个月后的纱线的价格,又要保证利润,按照目前的棉价也不难看出纺纱厂的难处了。
中国的棉花产业链如果仅仅保障了棉农的收益,显然是不够健康的,如何让整个棉花产业链都可以良性的循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值得每个纺织人士需要考虑的问题。下游纺企是需要注重技术和质量的,但源头更应该提供一个有力的保证,可以想见,攻克棉花的技术问题,是我国棉纺织行业的重中之重。

前几天一个央视的采访视频中说道:其实现在不好做的不仅仅是某个环节,整个链条都不是很好做。因为我们的技术问题依旧在进行改善优化,“小米加步枪”对上“飞机加大炮”,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是必然要经历的,只不过今年的这个“痛点”更为明显一些。
18日,阿克苏一位内地包厂企业负责人表示,11月初开始,籽棉收购价在7.3-7.4元/公斤,皮棉成本高达16000-16100元/吨,现今出售仍是成本倒挂,如下棉价就此继续回落,那企业的损失难以估量。
目前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高配C40S棉纱销售报价24500-24800元/吨,纱厂并未“倒挂”,从纺纱成本和市场趋势看,16000元/吨棉价成为“分水岭”。
近期,内地纺企棉纱报价已随原料成本从14500-15000元/吨上涨至15800-16500元/吨而上调棉纱报价300-500元/吨,一些大厂精梳纱、紧密纺纱报涨600-800元/吨,原料涨价风险加快向下游转嫁。
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等地纺织厂、棉花公司陆续派采购人员到北疆各站台看货、询价,有的采购商还到棉花加工企业考察、商谈合作,但制约成交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对棉价的心理预期差300-400元/吨。
由于今年“双29、双30”机采棉的成本已到15500-15800元/吨(若考虑2-3个月财务费用,低于15800元/吨成本的并不多),因此棉花企业高品质皮棉的报价都在15800元/吨以上,而纺企能接受、消化的上限15500元/吨以内。
二是买卖双方谁都不肯负责棉花运输出疆。
一方面12月份铁路车皮流向已申请一空,公路运输车辆很难找,装运时间不能确定。另一方面运输费用波动大,棉纺厂和轧花厂都不想占压资金(500元/吨出疆补贴至少一年后才能兑付)。另据悉,近两日疆内棉籽价格继续上涨,18日沙湾、乌苏等地棉籽出厂价2.62-2.63元/公斤。
棉花作为纺织的源头,技术问题已经从市场层面得到了激烈的反应。成本高于国外、机采棉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等因素成了上:限制了棉农的受益、下:制约了纺企的利润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往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今年加上国际经济形势下滑,全球消费力下降,这些突出的问题尤为严重。
从各方面了解,当前纺纱织布企业仍面临下游需求不足的困境,开台不足,产销清淡,去库存压力较大,经营形势进一步严峻。尤其当前棉花价格高位,对控制生产成本形成巨大挑战,后道产品价格调涨又受各方面限制,总体上目前棉花采购并不活跃,观望询价为主,纺织企业接单也是慎之又慎。从期货市场上看,郑棉近期1701合约价格波动加剧,纽约期棉近两天表现乐观,个别企业反映,随着下一轮纺纱原料补库增加,棉花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较小,也有的认为下游需求未启动,原料价格上涨缺乏有力支撑。因此,在接近年底的节点上,纺织企业经营需更加谨慎,在努力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注重市场的开拓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总体来看,“妖棉”的行情来的太快、太突然,“没反应过来”是大部分纺织人的心声,如视频中的纺织厂在12000能囤上一批货,相信日子能够好过很多,但手里有“余粮”的纺企毕竟是少数,如果按照目前的价格去核算一个月后的纱线的价格,又要保证利润,按照目前的棉价也不难看出纺纱厂的难处了。
中国的棉花产业链如果仅仅保障了棉农的收益,显然是不够健康的,如何让整个棉花产业链都可以良性的循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值得每个纺织人士需要考虑的问题。下游纺企是需要注重技术和质量的,但源头更应该提供一个有力的保证,可以想见,攻克棉花的技术问题,是我国棉纺织行业的重中之重。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