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轻纺产品需关注“镍释放”风险
镍是一种容易导致接触性过敏的元素,镍合金或含镍材料释放出的镍元素长期与皮肤接触会被吸收,可引起部分人群的皮肤过敏,并导致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欧盟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94/27/EC法规指令对“镍释放”进行限制,而该指令现在已经被REACH法规涵盖。
目前,REACH法规在其附件中明确规定:对于与皮肤长期接触的物品,其镍释放量应不能大于0.5ug/cm2/week;由穿刺引起的伤口愈合过程中插入耳孔或人体其他部位的物品其镍释放量不能大于0.2ug/cm2/week。其中“与皮肤直接和长期接触”的概念十分宽泛,除了消费者理解的直接和皮肤接触的腕带、耳钉等物品外,类似于玩具或衣物上的金属铆钉、按钮、拉链、金属牌等都在该指令的管辖范围内。
由于“镍释放量”的检测技术要求较高,欧盟对其检测方法也不断更新,2016年1月,欧盟官方公布公报,正式将EN1811:2011+A1:2015列为REACH法规关于“镍释放”的最新协调标准。协调标准是得到欧盟官方认可的标准,根据该标准,由于测试方法存在不确定度,身体穿刺配件的测试结果<0.35ug/cm2/week、与皮肤长期或直接接触的其他组件<0.88ug/cm2/week,即可视为通过。因此,出口企业在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时也务必要选择具备资质的权威机构,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检验检疫部门建议出口企业:一是要密切关注不断严苛的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欧盟REACH法规等新规更新频繁,其影响早已从普通的化工产品波及到纺织服装、轻工玩具等出口消费品,相关企业的风险应对意识必须及时跟上。二是企业要结合自身条件,不断完善高风险项目的质量把关,对仿真饰品、儿童用品以及鞋服制品中纽扣、拉链等配件要慎用含镍合金及含镍涂层,并改进生产工艺,使用环保安全的材料。同时,对于出口欧美市场的产品必须按照相关法规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安全、卫生、环保项目的检测把关,防范后续被通报、退货等贸易风险。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