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几招,识别你的外贸伙伴是“李鬼”还是“李逵”!
在国际贸易中,受地理位置、时差、语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常常难以掌握国外买方全面、真实的信息。因此,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国外生意伙伴真伪、优劣也一直是出口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
最近,就发生了这样一起真实案例,出口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碰见的是“李鬼”而非“李逵”,并且这个“李鬼”以假乱真骗取企业的货物之后消失无踪。在此,给大家教几招辨别的方法,帮助大家尽可能在交易前期就拆穿“李鬼”的真实面目。
案情简述
出口企业A接触到自称是欧洲B公司的雇员Mr. Li,经过几轮沟通后收到Mr. Li的询价邮件。之后,为了解B公司更多的信息,出口企业A通过邮件下面的签名核实B公司的官网,但是始终显示无法打开。出口企业A提出质疑后,Mr. Li未正面回答问题,同时要求出口企业A立刻给出报价,且提出货物要发往第三国。出口企业A报价之后,Mr. Li没有任何议价便接受了报价,期间多次催促签合同。
在货物发往乌干达且被提走后,出口企业A多次联系Mr. Li催讨货款,但是一直联系不到Mr. Li。多次联系未果,出口企业A遂向中国信保进行报损,中国信保通过海外律师联系上了B公司,但是B公司称不存在雇员Mr. Li,并否认与出口企业A的交易。后经核实,B公司确实没有雇员Mr. Li,且B公司也从来没有与出口企业A签订销售合同,出口企业A签订所谓的“销售合同”上的B公司的公章也是Mr. Li伪造的。
在整个过程中,Mr. Li都打着B公司的旗号与出口企业A接触,骗取出口企业A价值不菲的货物。
案件疑点
回顾整个贸易过程,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
1. B公司的“官方网站”无法打开。
尽管联系人Mr. Li的邮箱后缀与“官方网站”一致,但所谓的“官方网站”无法打开,且与中国信保提供的资信报告相关信息有细微差异。
2. 双方谈判过程过于顺利。
出口企业A在出示报价后,Mr. Li并没有针对报价提出任何异议,立即接受了报价,且没有要求先看样品。但是按照该行业的惯例,买家在正式下订单之前一般会要求卖方提供样品,看过样品之后再进行议价。
3. 货物发往第三国,且是监管较为不力的国家。
接受报价后,Mr. Li指示出口企业A将货物发至乌干达。类似乌干达一类的国家由于行政效率低下,海关监管较为混乱,出口企业A无法控制货权,且无法监控货物流。
4. 首单全部采用放账交易。
Mr. Li在与出口企业A初次接触时,便要求出口企业A对首单采用放账交易,且无预付款。根据行业惯例,在与国外买家首次交易时,出口企业与买家一般都会约定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便于出口企业通过资金流向了解交易对手。
风险提示及相关建议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在开展出口贸易时仅关注买家资质是不够的。如何在整个贸易过程中通过“蛛丝马迹”发现“李鬼”的真实面目也是出口企业必备技能之一。因此,我们建议:
1. 出口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特别是放账交易时,事先通过中国信保了解买方的资信状况,根据资信报告或买方官网显示的买方公司邮箱、电话、传真、管理层人员等信息与实际买方取得联系,并准确核对各类信息,以判断所谓的“买方”联系人身份及贸易真实性。
2. 调取买家资信报告或者买家限额申请成功之后,出口企业也需要在与买方的日常沟通中判断对方的身份,确认交易对手是否为限额买方。只有当买方确实为中国信保批复限额的主体,且出运时限额有效时,出运的货物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虽然出口企业A在出运前已经申请B公司的限额,但是最终交易主体并不是B公司,投保主体有误。
3. 首次交易尽量不要全额或大额放账,说服买家将部分货款以预付款的方式先行支付。出口企业也可以预付款的付款记录核实付款人真实信息,跟踪贸易资金流。
4. 当买方要求出口商将货物发往第三国——尤其是乌干达、埃及等海关监管不力或有特殊海关规定的国别地区时,出口企业要警惕货代擅自放货及被迫丧失货权的风险。建议出口企业采取更加谨慎、安全的支付方式,如约定部分预付款、托收或信用证等,防止买方提货之后消失,钱货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