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预测:二季度原油价格将达到70美元/桶! 纺织原料迎“通胀性”暴涨!
去年10月,高盛发表了一篇报告表示,2021年大宗商品将迎来结构性牛市;招商证券也曾在12月中旬预言:市场将迎来一个长达9年的大宗商品牛市;摩根大通更为乐观,日前宣称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已经步入了一个将持续数年的超级周期。此外,美银美林、花旗等卖方,还有Ospraie Management LLC等买方机构均先后发表了看多观点。
今年年初至2月13日,即使是年内上涨了16%的股指——罗素2000指数,也没跑赢原油。春节一开门,原油、PTA、乙二醇等的一众大宗商品全都开始暴涨。
而这儿的牛市,或许才刚开始!
2月22日,市场曝出高盛再次大胆预计二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将达到70美元/桶,三季度达到75美元/桶。
而另一方面,美国的“核动力印钞机”即将再次开动,1.9万亿美金的大水“漫灌”,近日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公布一项价值1.9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旨在应对疫情对家庭及商业造成的冲击。拜登发布的「美国救助计划」的方案,其中约4000亿美元将用于抗击疫情,约1万亿美元将为美国家庭提供经济纾困,约4400亿美元为小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等提供援助。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美国因为抗疫不力、产业空心化等原因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但由于美元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因此可以通过“印钞”来给国内民众“输血”。
全球通胀,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来了?
大宗商品是最明显的顺周期品种,全球经济下行或衰退必定会冲击大宗商品价格,而经济复苏往往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大宗商品的逻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弱美元+宽信用+强复苏=商品牛。
二战以后的美国掌握着世界绝大多数的黄金,在金本位制下成为了金融贸易的绝对话事人,历史遗留下来的美元霸权的一大特色就是——定价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50年中,国际上的大宗商品依然保持着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传统”。
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所谓的“跷跷板效应”:当美元贬值的时候,以此为基准的商品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其外在价格将上涨,反之亦然。
宽松的货币环境带来的自然是物价的上涨,2021年1月份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从-0.3%上升到了0.9%;2月初市场对美国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为3.3%,创2014年7月以来的六年半高位。要注意的是,传统的通货膨胀判断标准以消费者为主,对投资、资产的价格度量覆盖比较少,会导致失真,如果带上股市和房产等的价格指数,通胀率只高不低。
换言之,大宗商品的超跌反弹大体上是全球通胀的产物。
此外,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疫苗接种的普及,经济复苏对商品的供需将产生极大地影响。比如航空业回暖将增加原油的需求,各国工业的复产将增加原材料的需求。
纺织原料价格出现“通胀性”上涨
在美国1.9万亿美金的水灌下去之后,必然会给市场带来极大的通货膨胀风险,反映到纺织市场上,就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实际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输入性通胀”,纺织市场内各类原料价格就已经开始涨起来了,涤纶长丝上涨了超过1000元/吨,氨纶更是上涨了超过10000元/吨,粘胶短纤上涨1000元/吨,腈纶短纤上涨400元/吨让纺织人直呼吃不消。据不完全统计,自2月以来,受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持续性上涨,近百家企业集体宣布涨价,涉及粘胶、涤纶丝、氨纶、锦纶、染化料等几十种化纤原料产品。
同时2020年疫情之下大宗纺织原料行业的动态已让大家大跌眼镜,2021年的开年也延续了这种变幻莫测的趋势。美国等地的极寒天气,推涨了国际原油飙升至13个月高点,不可抗力之下,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学公司、马拉松石油公司化工巨头纷纷关闭设备甚至停产。寒潮天气导致美国原油产量减少,欧美疫苗积极推进,国际油价继续上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大幅下降,疫苗和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继续提振需求预期,供应紧张的局面不免推升了大宗纺织原料的价格。
但历史总在重演,只是不会简单地重复。
如今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从金属铜到棉花,从原油到食品,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都在大幅度上涨,商品综合指数已经冲到了六年来罕见的高价位,油价已经比去年11月高了64%。
无论是危机爆发引发的效应,还是各国的应对手段,其实和之前没太大差别,通过制造流动性宽松环境支撑市场。在全球信用扩张的背景下,投资和消费不会止步于此经济完全收复失地,而是会继续推动开启经济上行的周期,带动大宗商品走高。
2021年的原料市场有大概率将是2020年下半年的延续,在资本炒作与下游需求的带动下,2021年的原材料涨价潮提前到来了,这也让下游的纺织企业措手不及,如果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下游纺织企业也势必会出现新一轮的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