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议家之言 > 正文

利润去哪了?面对困境,纺织企业们是“去”是“留”?

[ 来源:任萍 | 作者:任萍 | 时间:2022-09-06T09:35:01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 订阅行情短信 ]

今年以来,一直有一个疑问困扰着纺织企业,明明手里订单不断、出货量尚可、库存也处于可控范围,为什么一到月末,季末一番盘点后,到手利润却少得可怜?同行之间也不约而同地感慨市场行情差,纷纷坦言今年能活着就实属不易,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1. 各类成本上涨,生存压力蚕食利润空间

说到成本,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上游原料市场。

从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出,虽然市场在2020年遭遇疫情打击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萧条,但那时整个产业链是共同在面临市场危机。那时候的原料价格也相对保持低位,但现在的原料价格已然回升不少。虽偶有走低,但织造企业普遍认为,加价幅度远远高于跌价幅度,通常涨价就是成百上涨,跌价则是几十下跌。作为原料端的下游,聚酯企业的成本压力很大程度会转移到织造企业,织造企业却不得不背起这口“大锅”。

其次,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提高。调查显示,东南沿海地区纺织厂工人工资集中在7000-11000元,中西部地区工人工资大致在6000-10000元左右。不少企业表示,现今的人力成本已经从数年前占总成本的比重20%-30%,上升到50%-60%。目前来看,这个上升趋势仍没有得到遏制。在熟练工人紧缺与国内市场培育不完善的双重遏制下,过去那些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竞争的纺织企业,恐怕难以回到旧日光景。

最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入,环保整治几乎成为纺织企业的一道紧箍咒。后疫情时代,全国各地区接二连三地开展环保整治工作,特别是江浙地区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纺织企业的生存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面对行业“大洗牌”,想要不被淘汰,增加环保支出成为纺织企业的必由之路,应用环保技术、升级环保设备等一系列措施纷纷上马,无形中又增加了一道成本的枷锁。

 

2. 竞争压力加大,市场面临内忧外患

随着我国纺织产业战略格局的调整,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升级成为主旋律,很多地区纷纷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来自东南沿海的产能转出。红利之下,整个纺织产业转移的趋势已是势不可挡。但需求市场这块蛋糕就这么大,中西部纺织产能借势急追,导致供应市场饱和度不断上升,国内纺织产能供大于求,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市场需求已然见顶这个背景下,为了竞争,同行之间只能不停陷入“内卷”的漩涡。

而同时,东南亚、南亚等国纺织供应链加速恢复,使得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趋于激烈。以越南为例,据越南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表明,越南在2022年7月的纺织品出口再次创新高,连续五个月单月超过30亿美元,在2022年前7个月出口额累积超过222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20%。面对成绩如此优异的“外患”,国内纺织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3. 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环境复杂严峻

今年以来,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和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等超预期因素相互交织,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严峻。

 

2022年1-6月国内市场服装销售增速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终端消费来看,内需市场受疫情多发散发冲击导致表现不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减少6.5%,但降幅较今年1~5月收窄1.6个百分点。在高物价背景下,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下降、衣着类消费支出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占,对内需市场形成抑制性影响,消费降级成为整个市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除了内需市场的疲软,纺织行业还要面临来自汇率波动的影响。近期,人民币的贬值让纺织服装在“一汪死水”的局面下,获得了利好支撑,贬值带来的价格优势有助于提升出口的订单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民币贬值预期对提升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有正面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改变国内制造整体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起到减缓的作用。如果东南亚等国汇率也出现贬值,那这种优势便会烟消云散。

 

虽然,以上种种看得人忧心忡忡,但恰恰因为这些困难,才能激发出企业的韧性。毕竟只有在困境中生存下去,才能有机会去迎接机遇的到来。大家翘首以盼的“金九银十”已然来临,市场回暖苗头已若隐若现,纺织企业们静候佳期!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任萍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