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链再掀“减产潮”!供需博弈之下,能否重演2024“挺价神话”?
3月末,聚酯产业链减产风声不断。
继涤纶短纤大厂宣布拟减产10%之后,涤纶长丝市场也频繁发布减产消息。这场由库存高企、利润压缩引发的自律性减产风波,能否重现2024年“一口价”行情的奇效?
库存累积,倒逼行业施行减产
春节过后,聚酯市场整体表现不温不火,产销持续低迷。截至3月底,涤纶长丝POY库存可用天数为27天,FDY库存可用天数为31天,DTY库存可用天数为32天,涤纶短纤库存可用天数为14天,厂家均感受到了较大的库存压力。
想要快速降低库存,降价促销往往是最行之有效的法子。3月26日,聚酯工厂进行了一次促销,涤纶长丝平均产销率来到了219.9%,但从年后涤纶长丝的整体库存走势来看,这次促销所去掉的库存也仅仅只能算是缓了一口气,并不能扭转市场颓势。
虽然促销效果立竿见影,但也并非长久之计。当前,涤纶长丝POY150D/48F利润在-28.76元/吨,FDY150D/96F利润在-103.76元/吨,DTY150D/48F利润在100元/吨。从账面上看,当前POY,FDY均处于亏损状态,DTY略微盈利,然从市场当前底部价格来看,FDY加工费最差亏损在-200至-300元/吨不等,POY盈利能力在100-300元/吨不等,DTY在盈亏线运行,在上游原料重回坚挺的局面下,涤纶长丝已不具备多少降价空间。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不仅透支了未来市场空间,也会给下游的织造企业释放一个信号,引发下游织造企业的观望情绪,以后常规价格的丝就会变得更难卖,因此聚酯工厂不愿持续降价。
能否重现2024年“一口价”行情?
除了促销外,另外一种常用的手段就是涨价了。
上一轮行业自律减产是从2024年6月下旬开始,也就是去年的那次“一口价”行情。当时,在上游PTA价格出现下滑时,涤纶长丝与涤纶短纤却逆势上涨,伴随着减产,不仅修复了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去库存的作用。
而现在的情况和去年那次又有一些不同,去年上半年,市场出现了2018年以来最火热的一波行情,虽然市场上常规产品的利润空间有限,但胜在量大,随着纺织企业利润积少成多,手中现金流也还算充裕,对后续市场信心也较为充足。
现阶段,短纤厂家拟再次集中减产,主要是为了对冲需求较差以及加工费较低带来的问题。春节后,短纤加工费一路下跌。其中,直纺涤纶短纤现货加工费从1200元/吨跌至1000元/吨左右,盘面加工费以PF2505合约为例,最低跌至900元/吨。
减产消息的出现往往能阶段性提振市场信心,促使下游客户提前采购,从而帮助消化库存。如果大部分企业都能按照计划执行减产,短期市场供应量将有所减少,有望改善供需关系,支撑价格回升。随着短纤减产消息的传出,短纤盘面价格受到提振,加工费迅速扩张100元/吨。
从中长期看,聚酯行业面临的根本挑战在于终端需求的结构性转变。随着东南亚产能扩张和国内消费升级,传统常规品种需求持续萎缩,而差异化、功能性纤维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这场供需博弈中,聚酯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短期来看,减产措施或能缓解库存压力,但终端需求的实质性改善才是行业复苏的关键。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深化产业链协同,或许会比周期性减产更能提升行业的抗风险能力。